2023年9月10日 星期日

智慧傳統的導師:耶穌(辛西亞.布爾喬司鐸)



智慧導師


本週(2019年元月13日至18日)將由行動與默觀中心(Center for Action and Contemplation)的核心成員,聖公會的辛西亞.布爾喬司鐸(Cynthia Bourgeault),以她對古代智慧傳統的精湛認識,反省耶穌是智慧傳統導師。

 

從字面來看,耶穌既不是司祭也不是先知。更好說,祂是智慧導師。祂貼近智慧的園地:人類意識的改造。

 

我說耶穌是位智慧導師,順道要提一下,「智慧導師」是近東被認可的靈修職務。在修道院時,我只知道兩種類型的宗教權威,或是司祭或是先知。這或許是我們西方篩選過的傳統。然而,在遼闊的近東(包括猶太教),還有第三種不被官方認可的智慧導師(a moshel moshelim),負責教導人類改造的傳統。

這些改造教師,我認為希伯來智慧傳統典籍,《訓道篇》《約伯傳》和《箴言》這些的作者也算在列,可能是猶太經師的前驅,負責解釋猶太法律和民間文學(經常有些創新)。善用簡潔的諺語、謎語和比喻是這些智慧導師的標誌,而不是先知的宣報或天主意旨。他們以民間的語言和故事的說法向百姓說教,而不是法律條文。

比喻,像耶穌所說的故事,是種智慧文體,屬於普世智慧傳統猶太旁支的比喻(mashal)。耶穌不僅藉這傳統循循善誘,更發揮得淋漓盡致。我們必須先解耶穌所處的背景,才能夠欣賞耶穌在人類改造的認識上所帶來的非凡意義。

基督徒很早就習慣將耶穌視為司祭,如「我們的大司祭」(參見《致希伯來書》)。身披光鮮亮麗祭披的造物主基督(Christos Pantokrator)遍布了東西基督世界的聖像。然而,耶穌不是司祭。祂與耶路撒冷聖殿的大司祭階級毫無關連,對許多儀式的奉行敬而遠之。祂也不是一般所謂的先知:受差遣的信差來警告以色列子民即將到來的政治災難,企圖將他們的心轉向天主。耶穌並不在乎以色列人的政治命運,也沒有接受不斷加諸在身上的默西亞角色。

祂的信息不是悔改那種(我們平常所認知的;本周會慢慢提到)以及返回盟約。祂卻貼近智慧的園地:改造人類意識的。祂提出永恆而深刻的切身問題:在去世前死亡有何種意義?如何擺脫小我尋獲大我?有無可能活在這行星上反映出天主的寬容大方、富裕充足、無所畏懼和美好亮麗?

這些智慧問題是耶穌所關切的整體領域。

 

與基督同心

 

我們如何與基督同心?我們如何學會以同樣的整體和治癒的愛來回應世界?那才是真正正統的基督徒。它不講究正確的信念;它關心正確的實踐。

 

有位知名的南方浸信會神學家,將整個主日學摘要成一句雙關語(帶點特有的德州腔說出):「耶穌很和善(nice),祂也希望我們很和善。」我們多數一生都以耶穌為伍。我們知道不少的耶穌比喻,像那些善心的撒瑪黎雅人或浪子回頭。有些人甚至能引用不少的真福八端。但大多數人都弄擰了天主經。

那麼,耶穌真正教些甚麼?我們經常以整體評估凝聽祂的教導嗎?當我們遇到其它傳統的靈修導師,理當問問他們所採用的心法。達賴喇嘛教些甚麼?印度靈性導師克里希那穆提(Krishnamurti)教些甚麼?然而,我們從來沒有問過耶穌這樣的問題。為何沒有呢?當我們確實深入祂的教誨,就會發現比眼睛看到的還要豐富。這與「很和善」沒有多大的關係。

針對這樣的誤解,吉姆‧馬里昂(Jim Marion)寫了這本《與主同心》(Putting on the Mind of Christ)。他的書名即說明了一切。「與主同心」直接引述保祿在《斐理伯書》第二章第5節勸導的:「你們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」。這句話濃縮了我們所要採取的途徑,不只是讚美耶穌,更該懷有祂的意識。

過去1600年的美好時光中,基督徒過度強調所要知道的耶穌。「正統」這字已經變成要有正確的信念。隨著必須要了解並接受這些信念的基本要求,似乎意味著藉由整系列的信條可與耶穌保持良好的聯繫。基督徒基本教義派更加強調這種說法,以至於信仰好比是在一系列信條的虛線上簽字。相信耶穌與相信關於祂的信條毫無區別。

這當然不是初期教會的作法,它也無法讓我們想要與這位智慧導師有活生生的關係。吉姆‧馬里昂的著作讓我們重新返回基督信仰所託付我們的核心挑戰。的確,我們怎樣才能與基督同心呢?我們如何以祂的眼看事情呢?我們如何以祂的心去感受呢?我們如何學會以相同的整體和治癒的愛來回應世界呢?那才是真正基督徒的正統。它與正確的信念無關;它關心的是正確的實踐。

 

天主的國

 

這種認知的標記是看不出天人之間,人與人之間有任何區分。這實在是耶穌的兩大核心教導,祂所言所行的基礎。

 

按所有福音的記載,耶穌重複使用特殊用語:「天主的國」。這句話俯拾皆是。「天國好比這」,「天國好比那」,「天國在你內」,「天國臨近了」。無論這天國是甚麼,它都是耶穌想要教導的重要基礎。

那麼,天國是甚麼?幾乎只要有聖經學者出現,就會爭論不休。許多基督徒,特別是那些福音教派,以為天國是你死後要去的地方,當然是你已經「獲救」了。然而,這種解釋的問題是,耶穌還特別地反對,祂說「天國在你內」(也就是,在此)而且「臨近了」(也就是,當下)。並非是後來,而且輕省的,就在現在,你就經驗到不可思議的品質或是層面。你沒有死在裏頭;而是從中覺醒。

有人將天主的國等同於世上的烏托邦。天國好像和平與正義的領域,人類和諧生活在一起,公平地分享經濟資源。幾千年來,先知和先見者致力提倡他們所認識的這種天國,但是,這種世上烏托邦根本就無法持久。耶穌特別地反對這種意義。當祂的追隨者要宣揚祂才默西亞,天主傅油的以色列君王,祂將宣佈天駕臨人間,耶穌避開這些宣示,毫不含糊地說「我的國不屬於這個世界」(若十八36)。

那麼,它在那裡呢?按照吉姆‧馬里昂的美妙洞見和當代的建議,天國實際上是意識狀態的比喻;它不是你要去的地方,而是你來的地方。這是看世界的全新方式,將世界完全地轉向其它地方的認知轉變。

馬里昂特別提出天國是耶穌描述狀態的方式,我們今日所謂的「非二元意識」或「整體意識」。這種認知的標記是看不出天人之間,人與人之間有任何區分。這實在是耶穌的兩大核心教導。


一/整體

 

「愛近人如你自己」,如同自己的延續。徹底地看出你的近人就是你。

 

當耶穌談到一體時,祂不是指東方所說實有的等同性,這樣我自己就是神。而是,祂想的是完整的相互寄居:我在神內,神在我內,我們相互隸屬。

祂最為美麗的象徵是在若望福音第十五章,祂說「我是葡萄樹,你們是枝條;那住在我內,我也住在他內的」(若十五45)。接著又說「正如父愛了我,同樣我也愛了你們;你們應存在我的愛內。」(十五9)。當祂坦然宣稱「我與父原是一體」(十30)──聽在猶太人耳裡實在是褻瀆的話,幾乎要向祂投石──但是祂沒有將它占為己有,而是人類共享的權利。天人並沒有分別,因為這種相互存在呈現天主不可分割的愛。

我們流入天主,而天主流入我們,因為愛原本就是流動的。當我們以這種方式相互交託,葡萄樹賦予葡萄枝生命和凝聚,葡萄枝顯出葡萄樹。(總之,葡萄樹只是抽象概念,直到有真實的枝條表顯它的現實。)整體和部分彼此生活在一起,相親相愛,相互隸屬,而且相互依賴表達出愛的圓滿。這就是耶穌對天人不分的洞見。

天人不分同樣是強有力的概念,同樣具有挑戰性。「愛近人如你自己」(谷十二31,瑪廿二39)是耶穌最為人知的教導之一。然而,我們總是將它懂錯成「愛近人幾乎像自己」。(當然,接下要問,「但是我在愛近人前,我必須先愛自己,不是嗎?」如果你仔細聆聽耶穌的話,這勸戒是沒有「幾乎」。它只是「愛近人如你自己」,如同自己的延續。徹底地看出你的近人就是你。不曾有兩個人,或靠他人來成就自己,或是善待他人;就只是整個生命中的兩個細胞。兩者同樣珍貴與必要。而且兩個細胞彼此流入對方,從裏頭經驗到整個生命,它們發現「為另一個交付性命」並未喪失自己,反而延伸了,因為不可分的愛就是真實的我。

 

系統升級

 

我們與生俱來二元自我操作系統。我們能夠決定升級到非二元的操作系統。

 

我想藉助當代電腦的比喻,從略為不同的角度,來反省耶穌是位意識的導師:我們與生俱來某種操作系統。我們能決定將它升級。

我們預先安裝了「二選一/或是」的二元系統。我稱它作「自我的運作系統」。這種二分的「二元運作」直接建置在人腦內。

自我操作系統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劃分主體與客體,內部和外部的場域。它的認知是靠分別差異。早期幼兒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學會操作這系統。當我孫女一歲半時,就已經能夠隨芝麻街的韻律唱和,「其中一件有別於其他」,並從三隻狗中挑出貓來。

我們以自我操作系統來識別自己的身分,我們經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。自我介紹時,我們總是以列出下面的特質開始:「我是雙魚星座的,九種人格類型中的第六型,熱愛海洋,是聖公會的一位司鐸。」當然,這同一項目也將我與其他人區隔出來;他們在外面,我在裡面。我經驗自己的獨特和固定身分,具「有」特殊的才能和生命歷練,這些東西使我成為我是誰。

然而,這種認同感是海市蜃樓,是虛幻的。沒有這種自我可脫離其它一切東西,包括內部和外部,還有經驗。這些種種印象只是操作系統的功能,必須要將世界分門別類以便理解它。耶穌,有如所有靈修傳統的智慧導師,邀請我們超越這種幻想:「嘿,你能夠升級,當升級之後,世界看起來將完全不同。」

這二元操作系統是有其重要性的;它並不是錯的。它使我們能夠執行基本的認知。但是,大部分的人都身陷其中,依賴自我操作系統創造認同感。我們靠感知,反應,並想要與「外在」的世界交涉,漫步走過一生。二元對立的系統是無法認識一體的;它除了自己無法創造任何東西。因此,這齣「分離自我」的戲碼不停地上映。

然而,我們是有能力的,如果我們選擇,就能轉向認知的完全不同基礎。我們與生俱來另一種尚未開發的操作系統,一種非二元的方式認識這世界,我們能夠學會駕馭它,通過它去理解,最終在其中發現我們最深刻的認同感。

 

屈尊就卑

 

耶穌所作所為,都是在自我空虛。祂空虛自己,取了人的形像。祂更進一步空虛自己,「甚至死在十字架上」。

 

耶穌教導悔改皈依(metanoia)的藝術或「進入更大的心智」。祂所有教導的背後是吹起徹底改變意識的號角:遠離自我操作系統的疏離和對立,進入只能以內心感受的天主圓滿的一體場域。

人如何能夠改變意識呢?從遠處欣賞是一回事,但是來自內在的創造又是另一回事。這就是靈修實踐的開始。「實踐」意味著途徑,你依樣畫葫蘆就會產生你所渴望的。我想可以這樣說不為過,所有偉大的靈修途徑其實都殊途同歸,以更大的非二元心智作為意識的中心。

儘管耶穌對人類整體合一的洞見是典型的智慧傳統,祂規劃與眾不同的路徑。即便今日它仍是相當激進,在諸多人類改造的學府中絕對是「乏人問津」。我們想讓基督徒發揮功能卻遭遇種種困難,其實是我們尚未理會耶穌不同凡響的步驟。想要將新酒放入舊皮囊,勢必失去它獨具的風味。在耶穌身上,所有事物通通環繞形一個重心,我們需要知道這個中心,才能感受祂途徑的細緻和凝聚力。

我們該稱這中心為何?保祿使徒稱它為自我空虛(kenosis)。希臘文自我空虛的動詞(kenosein)有「放下」或「放空自我」的意味,而保祿以這個字來形容「基督的心」。

這裡是保祿所說的(斐二68):

祂雖具有天主的形體,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,為應把持不捨的,

卻使自己空虛,取了奴僕的形體,與人相似,形狀也一見如人;

祂貶抑自己,聽命至死,且死在十字架上。

在這美麗的詩歌中,保祿明認耶穌只有一個「操作模式」。祂所作所為,都是在自我空虛。祂空虛自己,取了人的形像。祂更進一步空虛自己,「甚至死在十字架上」。耶穌總是以同樣自我空虛的方式面對日常生活,換句話說,沉潛低調。


智慧傳統的導師:耶穌(辛西亞.布爾喬司鐸)

一 、 智慧導師 本週( 2019 年元月 13 日至 18 日)將由行動與默觀中心( Center for Action and Contemplation )的核心成員,聖公會的辛西亞.布爾喬司鐸( Cynthia Bourgeault ),以她對古代智慧傳統的精湛認識,...